12/18/2011
皮亞杰 發生認識原理
皮亞杰/著 王憲鈿等/譯 胡世襄等/校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9年9月5刷
中譯者序
※認識總是一種繼續不斷的建構。
※按照皮亞杰的觀點,生物的發展是個體組織環境和適應環境這兩種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也就是生物的內部活動和外部活動的相互作用過程。
※個體如何能對刺激做出反應呢?這是由於個體原來具有格局來同化這個刺激。
※同化不能使格局改變或創新,只有自我調節才能起這種作用。調節是指個體受到刺激或環境的作用而引起和促進原有格局的變化和創新以適應外界環境的過程。
※適應包括同化和調節兩種作用和機能。......通過適應,同化和調節這兩種活動達到相對平衡。......平衡的這種繼續不斷的發展,就是整個心理智力的發展過程。
※皮亞杰把適應看作智力的本質。
※皮亞杰理論的另一個特點是用邏輯和數學概念來分析說明思惟的發展過程,並引進了一些邏輯、數學的術語。......他用運演〈operation〉這一術語來說明兒童的活動類型。
※皮亞杰就是以運演作為兒童思惟發展的標誌來劃分四個大的年齡階段的。這四個階段是:〈1〉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2〉前運演階段〈兩歲左右到六、七歲左右〉......〈3〉具體運演階段〈約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左右〉......守恆是這一個階段的一個主要標誌。......〈4〉形式運演階段〈十一、二歲左右到十四、五歲左右。......思惟特點是「有能力處理假設而不只是單純的處理客體」
※他一再強調認識的建構是通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的。
※可以肯定的,在被發現之前,客體就存在著,客觀的結構本身也存在著。
英譯者序
※由於感知─運動活動的結果,兒童就能夠協調各種看法,而借助於這些看法他就能確定自己在各種客體之中的地位,他的身體也就成為這些客體中的一分子。
※皮亞杰告訴我們,完成可逆運演的能力是智利活動的一個基本特點。
※皮亞杰指出,哲學家們由於忽視了早期的較具體的邏輯思惟水平,結果就傾向於將命題思惟水平看作是在形成它自己的一個先驗王國。......對皮亞杰來說,概念性知識並不是先驗地存在於兒童的心靈中,而是通過發生學的發展而產生的。
※對卡爾納普的語言邏輯據法中所包含的唯名論......他會論證說:〈1〉語言根本上是一種行為活動;〈2〉語言交往只是社會交往的一種特殊情況;〈3〉我們日常思惟中的邏輯根源於我們的行為活動。
※皮亞杰認為日常思惟中所使用的規範和我們用來檢驗形式系統的有效性的邏輯標準之間有某些連續性。
※皮亞杰同意,這些水平能被有利的或不利的社會環境所促進或延遲,也能被具有感情或意志性質的內部活動來促進或延遲。
英譯本序言
※我不是經驗論者。
※總的來說,我們想說:對認識的心理發生的研究是進行認識論分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份......認識的獲得必須用一個將結構主義和建構主義緊密地連結起來的理論來說明......生物自我調節系統並不是預先就包含著所有那些建構物,而僅僅是這些建構物的起點。
引言
※認識既不能看作是在主體內部結構中預先決定了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體的預先存在著的特性中預先決定了的。
※意圖〈1〉建立一個可以提供經驗驗證的方法;〈2〉追溯認識本身的起源。
※從研究起源引出來的重要教訓是: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開端。
※這種認識論〈發生認識論〉首先是把認識看作是一種繼續不斷的建構。
第一章 認識的形成〈認識的心理發生〉
※認識起因於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作用發生在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中途,因而同時既包含著主體又包含著客體,但這是由於主客體之間完全沒有分化,而不是由於不同種類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中介物......循著由外部和內部所給予的兩個互相補充的方向法展,對主客體的任何妥當的詳細說明正是依賴於中介物的這種雙重的逐步建構。
※一開始起中介作用的並不是知覺......而是可塑性要大得多的活動本身。
一、感知運動水平
※兒童最早的活動顯示出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完全沒有分化,也顯示出一種根本的自身中心化,可是這種自身中心化又由於童缺乏分化相連繫,因而基本上是無意識的......主體只是在以後的階段才通過自由的調節自己的活動來肯定其自身的存在,而客體只是在它順應或違抗主體在一個連貫的系統中的活動或位置的協調作用時才被建構成的。
※任何兩種活動取得協調的前提是主動性......但是,使活動取得協調就是使客體發生位移......這......就使得把客體安排在具有確定的先後次序的位置上成為可能了。
※同化概念是指把給定的東西整合到一個早先就存在的結構之中,或者甚至是按照基本格局形成一個新結構。
※那種由相互同化所產生的活動的協調,對過去的事情來說,就是一種新事物,同時又是舊的機制的延伸。
※從感知運動水平往後發展,主客體的與日俱增的分化包含有兩個方面,即協調的形成和在協調之間區分出兩個類別:一方面是把主體的活動彼此聯繫在一起的協調,另一方面是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關的協調。
二、前運演思維階段的第一水平
※感知─運動智力......之起作用僅限於實踐上的和實物上的應用......另一方面,隨著語言、象徵性遊戲、意象等的出現,情況就顯著地改變了。
※實際上活動的內化就是概念化,也就是把活動的格局轉變為名副其實的概念。
※感知運動格局的同化形式和概念的同化形式在認識論上的主要差別是:前一種同化形式仍未把客體的特性跟與這些客體有關的主體活動的特性充分區別開來;而後一種同化形式雖然只牽涉到客體,但它既牽涉到眼前的客體,又牽涉到不在眼前的客體,因玵馬上促使主體擺脫對當前情境的依賴性,使主體有能力以大得多的靈活性和自由對客體進行分類、排定序列、建立對應關係等等。
三、前運演階段的第二水平
※第二個子階段﹝從五歲到六歲﹞的標誌是開始解除自身中心化,以及通過我們稱之為「組成性功能」的東西來發現某些客觀的關係。
※人們發現了一種類似的解除自身中心化,但現在是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動之間進行。
※還沒有得到運演所特有的那種可逆性和守恒。
※兒童此時還沒有把外延和內涵區分開來的能力。
※前運演水平有不守恒這種特點存在。
四、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一水平
※七歲到八歲這個年齡一般地標誌著概念性工具的發展的一個決定性轉折點;......運演的基本特點就是它們形成為可閉合系統或「結構」。這后一事實保證它們借助於正轉換和逆轉換而形成組合的必要條件。
※絕對的開始在發展過程中是永遠看不到的。
※遇見和回顧溶合成為一個單一的活動──這是運演可逆性的基礎。
※閉合是能夠以不同的程度完成的,並且只是在完成的那個時刻,閉合才獲得這些必然的內部關係。於是這些內部關係就呈現出兩個互相聯繫著的特性,這兩個特性是往后這同一個水平上的一切運演結構所共有的,這就是傳遞性和守恒性。......這是個相當大的發展,就其邏輯方面來說,它標誌著具體運演階段的開始。
※﹝兩個水平之間的分界線的極限﹞第一方面是使高級結構從低級結構中產生出來的反身抽象。......第二方面是協調,這種協調是朝向系統整體的......第三方面是這種協調過程所特有的自我調節。它使系統的聯結就正反兩方面而言達到平衡。
※換句話說,平衡的獲得是極限過程的突出特徵。
※與十一隧道十二歲所達到的,我們稱之為形式運演──這些運演的特點是有可能通過假設來進行推理,並要求把形式的廉潔和內容的真實性分別開來──的那個階段截然不同,具體運演是直接與客體有關的。
五、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二水平
※這個子階段將近九歲到十歲。
※這個子階段的新異之處在邏輯下關係或者說空間關係的領域內表現得特別明顯。
六、形式運演
※將近十一歲到十二歲時
※運演最後具有了超時間性,這種特性是純邏輯數學關係所特有的。
※形式運演的主要特徵是它們有能力處理假設而不只是單純地處理客體。
※形式運演的一個重要的新特點在於形式運演是以一個組合系統為基礎通過加工製造出「所有子集合的集合」
※要掌握事實,兒童在建構使事實俱有順序或結構從而使事實變得豐富起來的那些關係時,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能運用同化客體的邏輯數學方法。
第二章 原初的有機體條件﹝認識的生物發生﹞
一、拉馬克的經驗主義
※在環境變化所引起的的緊張狀態或者說不平衡狀態出現后,有機體已經用組合的方法發明了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法,從而帶來了一種新的平衡形式。
※這個公式不噹寫作S→R而應當寫作....S〈A〉R,其中A是刺激向某個反應格局的同化,兒童畫才是引起反應的根源。......這個修改提出了依我們看來是認識發展的中心問題。
※學習在發展的不同水平上是不同的,學習基本上是依靠「能耐」的演化的。真正的課題,因此,就是要闡明這個「能耐」的發展。
二、天賦論
※喬姆斯基...得出一個結論說,他的「生成語法」的轉換規則最終將揭示出一個固定的內核,這種內核包含有諸如主語與謂語的關係之類的某些必要結構。
※洛倫茲...認識的「範疇」是作為一切經驗的先行條件而生物學地預先形成了的......。
※註:我既不是新行為主義者也不是成熟論者,我所關心的重要問題是新結構的不斷形成的問題,這些新結構既不是在環境中也不是在主體自身內部在他的發展的各階段之前預先就形成的。
※按照我們的解釋,認識的結構確實是贏得了必然性的:但是,只是在它們發展的最後而不是一開始就有,而且也不牽涉任何先行的遺傳程序設計。
※目前關於表現型的看法表明,表現型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之間從胚胎發生階段起就存在著的一種不可分離的相互作用的產物,這就使得要在天賦的東西與獲得的東西之間找出一條固定的界線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發展所特有的自我調節區域:在認知性行為水平上,就更是這樣。
※實際上,在包括感知運動格局在內的認識性格局領域內,遺傳與成熟的作用都限于:只能決定後天成就的不可能性或者說可能性的範圍有多大。...我們現在必須考慮自我調節因素,這些因素同樣是內源的,但是它們的效應卻不是內在的。
※自我調節實際上顯示出了全部下述三個特點:自我調節是遺傳特性傳遞下去的先行條件;自我調節比遺傳特性的傳遞更為普遍;自我調節最後導致高級水平的必然性的出現。
三、從本能到智力
※羅森茨魏格 、克雷奇以及他們的同事已經證明了的事實,及由於後天獲得的認識累積的結果,大腦皮層有一種有效的生長。
※內部變異和環境之間存在著循環往復的通路。
四、自我調節系統
※﹝主張自我調節系統﹞的第一個正面理由是:這些自我調節系統存在於有機體的功能作用的各個水平上......看來是反映生命組織的最一般特徵的。......第二,以自我調節為基礎的解釋特別富有成效,因為這些解釋說明了形成結構的過程......不是高級形式預先就包含在低級形式之中,而是高低級形式之間的聯結僅僅是功能上的類似。
第三章 古典認識論問題的重新考慮
一、邏輯的認識論
※A、...一般的思維傾向于向前看,而形式化卻是回顧過去的──其目的在於確定所有斷言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並使得所有中間步驟與結果都成為明顯可見的。...這種完善化似乎就在於:把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並且從低級形式出發通過反身抽象來創建一些新的形式,...是...向較高水平擴展...。...當形式化通過它本身的這種功能而變成專門化了的時候,便假定人們有完全的自由按體系的需要去選擇公理,形式化也就不再依賴自然思維所提供的元素了。...總之,從發生學的觀點來看,形式化很可以被認為是思維發展中已經出現的反身抽象過程的一種擴展。
※B、...我們可以一開始就把邏輯看作是一種語言,...是認識的純粹形式...但是發生學的研究表明,致力事先言語而存在的,這種前言語的智力就已經包含著一種邏輯,也就是與活動格局的協調有關的邏輯,這種看法也得到喬姆斯基的語言學方面的結論的支持。...實際上,人們發現分析性判斷和綜合性判斷之間是有中間情況的,一切關係亦開始都是綜合性的,而是在某些情況下根據它們的內涵才變成分析性的。
※選擇公理的三個標準是:這些公理必須是充分的、前後一致的、和相互獨立的,...它們不能是同語反覆的。
※形式化...有確定不移的侷限性...非常徹底的形式理論,如果只根據它們自身的體系,是既不能證明它們自身的無矛盾性,也不能證明其所有定理的可判定性的,它還需要以「更強的」體系作為基礎來做出這種證明。
※ 我們覺得我們面臨著兩個看來多半與發生學的看發有聯繫的基本事實:〈a〉存在著把結購按其「強度」排列的階梯式體系,〈b〉需要對結構作建構主義的處理,因為結構的系統不能正確地比喻為建立在其台基上的靜止的金字塔,而只能比作其高度不斷地增加的螺旋體。
※在心理發展領域裡,這是清楚的:感知運動結構對它們所調整的簡單運動而言是形式的,但對下一水平的內化了的和概念化了的活動而言則是內容。
二、數學的認識論
※A、全部的數學可以按照結構的建構來考慮,而這種建構始終是完全開放的。
※反身抽象總是在于對從早期形式中演變出來的東西進行調整──這就已經是對運演進行種種的運演的。
※B、我們可以把那類結構稱為「弱結構類」,在這類結構中不存在一條組合定律,使我們能從整體的特性過度到部份的特性或從一部份特性過度到另一部份的特性;並且把那些隱含這這種獲得了良好調節的轉換的結構稱為「強結構類」。
※C、讓我們首先指出,看來有可能把數學應用于世界,如過並不總是從量度的意義上來應用,至少在同結構性和結構關係方面是可以應用的。
※由發生學研究提出的觀點是...在能夠被演繹方法對外部經驗的適用性所肯定之前就要到機體之內去尋找。【案:指基本的認知結構 與其所產生之協調作用。】
※這些活動一旦內化為運演的形式時,就能以符號的形式,從而也能以演繹的方式來進行,而且當無數運演結構已從這基本形式開始被加工制成了時,這些運演結構跟「任何客體」的符合一致就...得到了保證。
三、物理學的認識論
※那些最有抗變能力的概念,同時也就是那些從心理發生甚至物理發生的觀點來看最為根深蒂固的觀念。
※A、兒童身上存在著一種早期的對速度的直覺...對時間的直覺則似乎總是與速度關係特別是同時性關係連繫在一起。...但是只要出現兩種不同的運動或兩個不同的頻率,﹝兒童的認知﹞就會發生困難;因為現在主體必須協調兩個局部的時間和兩個局部空間〈或頻率〉,以便從他們推導出這兩種運動或兩種變化所共有的時空關係來。...用發生學和歷史的眼光來看,速度概念一般地站有優先地位,因此,是具有明顯的認識論意義的。
※B、...從感知運動水平起,在表象智力開始出現之時,因果關係都是從活動本身產生出來的。...另一方面,從前運演階段的第二水平起,「組成性功能」變得完善化了,這標志著主體的一種最初的解除自身中心化;然後,從「具體運演」階段的第一水平起通過把運演本身歸之于客體就出現了因果關係,由此又引起了「有中介的」傳遞的形成,如此等等。
※C、在科學思想這個領域內,是件的恆常性和因果性之間的關係問題,對於認識論是有深遠影響的:事件的恆常性屬於可見的範圍,而因果規則總是看不見的,只是能被推論到的....物理事實只有經過邏輯──數學構架中的中介才能為我們所認識,從事實的驗證開始就是這樣 ,在歸納推理過程中就更是這樣。...推理過程之所以能成為解釋性的,只是當它表現為一種具有建構能力的形式的時候...使我們能把一般恆常性和特殊恆常性都做為這結構的必然結果──不只是做為重複的概括化──而推導出來。
※事件的恆常性和因果解釋之間兩個基本區別可以清楚地看出來。第一個區別是,恆常性可以看作是處在「現象」水平上,因而用不著提出基本的真實或謬誤問題,而因果解釋則要求「客體」視實際存在的;從而在一切水平上都永遠存在著追求客體的要求。...第二個區別是由第一個區別派生出來的:行程恆常性概念的運演只是運用於客體上,而關於歸屬於客體結構或模型的運演則是在下述意義上「歸屬」於客體的:這些客體是因為他們本身的存在才變為影響體系的轉換的算子。...因果歸屬就由於客觀算子在物理上所起的作用跟主體在其演繹推理中所能作到的這兩者的會合而使能夠「理解」物理現實。...客觀性是作為一種過程而不是作為一種狀態開始的;客觀性是通過逐步接近而困難地達到的,它必須滿足下面兩個要求:第一,...這個達到客觀性要以解除自身中心化為先決條件...主體是載運演結構的種類日益複雜而無所不包的情況下,通過協調自己的活動,才能作到解除自身中心化的。但是,客體首先只是通過主體的活動才被認識的,因此客體本身一定是被主體建構成的。因為這個緣故,客體就具有永遠被接近,但又永遠不能達到的極限性質,因此,客觀性的第二個要求就是通過逐步接近而這樣地建構客體。
※可以肯定的,在被發現之前,客體存在著,客觀的結構本身也存在著。...我們可以用同樣的眼光看主體的存在:...人的技術不斷的超越物質世界,構成一個由可能和必然的聯繫組成的非時間性宇宙...這個轉換體系如此的豐富了客體,以便使客體更為有效的互相聯繫起來。
四、建構主義與新特點的創造
※A、構想出這個組合,把一系列相當數目的不同質的學科數據中的多方面因素聯繫起來,這是一回事;而具有探索這種組合的念頭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談到探索這種組合的念頭出現時,我們發現,雖然這種探索念頭的出現,標志著一系列早先設計的終結,然而實現出來的組合則是產生於早先設計所未能包括的一些選擇和協調的。...這個組合是一個新的東西
※B、從一個水平到下一個水平的每一個過度都開拓了新的能性...可能性的王國不是一勞永逸地達道的...在「有效的」建構作用以後會出現至今尚不知道的其他的建構作用。
※C、如過客觀的結構...牽涉到一個主體體提供的運演要素,那麼,邏輯數學結構就不能看成是由客體的物理結構或因果結構派生出來的了:它們的接觸點必須在有生命的機體本身的內部去找...如果我們希望得到一個真正的先驗理論,我們就必得逐漸縮減最初結構的「內涵」,直到作為先行的必然性而保留下來的東西縮減成為一個簡單功能作用為止。
※D、新結構的連續加工制成是在其發生過程和歷史過程中被揭示出來的──既不是預先形成於可能性的理念王國之中,也不是預先形成於客體之中,又不是預先形成於主體之中。
※在不同兩個水平結構之間不能有單向的還原,而是有互反的同化...這些互反同化是以反身抽象的方式進行的,這些反身抽象在保證兩個呈階梯狀的不同水平之間過渡的同時,還通過這同一事實而產生出一些新的改組。總之,新結構的建構....過程在性質上是組成性的,不能還原為只是達到預定結局的一種方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