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2011

史基納的人格理論

前言

    史基納為行為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畢生致力於研究動物行為問題,後來發表了本書,因其學說對人性的冷酷分析,遭致多次的學術圍剿。
    這本代表史基納的哲學與科學觀的作品,我所見到的有志文出版的文榮光譯本,中文名稱為《行為主義的烏托邦》;以及遠流出版的王映橋與栗愛平合譯,中文名稱為《超越自由與尊嚴》。兩者在翻譯的文理上是一致的,而譯文的字詞與句式上則風格迥異。除此以外,文氏在原文前面另有圖片、譯者序,並轉載蘇元良所著《關於〈史基納心理學〉》一文;而王、栗合譯者則對原文內容提供相關的註釋。

一、史基納學說簡介

    史基納為行為主義方面最具有影響力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一九零四年出生於賓夕凡尼亞州的薩斯奎哈納。其思想深受馮特、華生、詹姆士與羅素的引導。1947-19751948-1974?﹞在哈佛大學任心理學教授。著作有《生物的行為》(1938)、《科學與人類行為》(1953)與《語言行為》(1957)等。最著名的一部著作為《華爾騰第二》(1948,又譯為《桃源二村》)。而《超越自由與尊嚴》(1971)是他的哲學與科學觀的代表作。
    史基納的大部分著作是對動物的行為變化作實驗的心理學研究。他繼承了華生所提倡的行為主義方法論,避免談到任何無法為吾人所觀察的實體。他透過辛勤細緻且為數龐大的研究,試圖證明「操作條件作用」的過程用之於人類也能產生令人滿意的結果。換句話說,環境就是透過條件作用控制行為的,在這一原則之下,對環境做安排時,隨著某一種行為就給予強化物,那麼這種行為發生的頻率就會加快。在《華爾騰第二》中他設計了一個烏托邦的社會,在那裡,社會是穩定的、合諧而滿足的,且這一切都是經由行為技術來予以實現。而他的行為技術主要是靠強化,尤其是積極的強化而不是消極的強化。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獎勵制度。
    總而言之,史基納認為動物和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環境影響所致,而這些影響是透過一些基本的條件作用過程所產生的。如果人們能放棄對個人自由與尊嚴的幻想,那麼,行為科學將能解決人類生活與社會的問題。

二、關於《超越自由與尊嚴》

本書分為九章,在結構上是以四個部份辯證進行。第一部份為首章,陳述傳統的研究方法不足以解決人類現今面臨的問題,進而提出行為技術做為其方向。第二部份包括二至六章,乃是對傳統心理學與哲學的重要概念「自主人」的基本要件──自由、尊嚴、價值──一一予以駁斥,將其視為幻覺;並對傳統的行為控制手一一予以分析和批評,視其為缺乏效用之作法。第三部份包括七、八兩章,乃從文化發展的歷史角度進而提出行為主義的文化設計觀念,主張環境決定論。第四部份尾章為其結論,認為人們必須放棄傳統自主人的觀念,從行為技術的設計觀念重新出發,才能解決其所面臨的困境。
其主要觀點分述如下:
1.以物理學或生物學這樣的科學是無法解決人類的問題的,我們必須從人的行為入手,即以心理學來改造社會。
2.但傳統的心理學是無法完成此一任務的,唯有像物理學和生物學一樣擺脫人格化因素的科學心理學才能完成此一任務。也就是研究行為本身與環境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才能從預見與控制的關係中解決人類的困境。
3.在我們了解了決定行為的因素在於環境之後,就應該拋棄既不可捉摸,又往往出於臆測的思想、心靈、情感、性格等中介狀態。既然行為的產生是由環境所控制那麼傳統所謂的自由便不能視為一個實體存在。自由不過是人的一種幻覺,而且吾人所應致力的不是如同傳統所稱的從控制中解脫出來,「而是去分析和改變他們置身於其間的種種控制。」
4.從自由並不真正的存在,人的施為皆為環境所控制,因此,尊嚴也就只是一個子虛烏有的東西。堅持維護人們應得的榮譽與獎勵,也許會成了人類進步與發展的阻礙。因為:行為技術的發展剝奪了人們受贊賞的機會,為了尊嚴,人們往往會拒絕接受進步的行為技術。
5.最常為人所施用的控制手段為懲罰。追求自由的文獻中所指的擺脫控制多屬這一種嫌惡控制。但人為的控制並非都是不好的;而且追求自由的想法也無法對付那些不易察覺的、表面上不使人心生反感的,但最終會使人陷於悲慘命運的其它控制措施。
6.由於將行為的責任歸之於內在的自由人,更可能促使人使用大量殘酷的懲罰手段。而且為自由和尊嚴而採取非懲罰的替代措施,都由於不能清楚的認識自己所使用的還是一種控制,反而把其核心交給自主人,如此一來卻阻礙了有效的行為技術的發展。
7.自由與尊嚴不可避免的涉及價值問題。從行為主義看來,價值判斷不是有關事實的問題,而是關於人們如何感覺它的問題。稱某物是好或壞時所做出的價值判斷,其實是根據其所帶來的強化效果而加以區分的。因此,價值是「存在於為控制目的而維持下來的社會性相倚聯繫之中。」
8.行為技術的觀點認為文化的演進是有其社會發展的相對性的,但除了內部的發展外,也可能產生不同體系文化的融和。習俗標示著文化演進的重要發展,文化設計者的任務就是加速發展那些可預期良好後果的習俗行為。
9.從文化的設計而言,我們首先要分析與改變的是社會的相倚聯繫。要改變行為,首先要改變環境。雖人濫用行為技術的確不當,但人們實應採納積極的、建設性的控制措施,以期文化的發展。文化必須在穩定中有所改變與成長,這樣的文話才能成為強盛的文化。也就是說文化即是一種規模宏大的自定控制。
10.人是在一定的相倚聯繫作用下展開自我認識的,往日自主人的功能應被環境研究所取代。環境狀況改變了人得行為,所謂自我其實是這相倚聯繫作用下一系列的相應行為,因此,自主人與其相應的自由與尊嚴早該被消除了。總之,「不是個人作用於世界,而是世界作用於個人。」
從以上的論證可以明顯得知,史基納的核心主張是決定論式的,且是環境決定論的。

三、行為主義學派的特點與疑點

    有幾個史基納的基本理念是值的在熟思的:
在《科學與人類行為》一書中,他也表示,除了科學以外,沒有任何基礎能解釋任何問題。史基納認為心理學就是對行為的研究,而且對人類進行經驗論的研究,是得出人性論的唯一途徑。他斷然的拒絕任何型而上的二元論,許多心理學家所採用的心理實體,諸如情緒、記憶、驅力等,史基納則拒絕採用這類無法觀察的事物,基本上他的方法論是如邏輯實驗主義的。這是近乎唯科學的認識論。這樣的認識論決定著他的研究取向與研究結果。但癥結的問題是:無法被觀察到的實體是否就不存在?或部能援做假設?我們可以說,缺少假設,僅從可觀察的事物探究,從今日的科學看來已不能滿足科學的發展了:假設雖出於某些臆想或發現的推導,但也可能是符合普遍事實的,甚至可能使久滯不解的科學困難迎刃而解。兩度獲得諾貝爾獎的鮑林就是一個例子,總是先提出大膽的假設,不等萬事俱備,就以少許的證據勇往直前去解決問題。相對來說,史基納研究的貢獻不容置疑,但他對其它體系的研究方法的質難,並不能切中核心。
其次,從本書的論證看來,史基納認為個體的生理狀態不過是在環境影響行為時的媒介,環境才是決定因素。如此一來,研究人類行為與環境因素就可以得到確定的規律,而且這種規律是具備因果關係的。但這樣一種推論似乎又和史基納本人的唯科學認識論有些不符,這中間明顯有一跳躍過程是史基納無法自圓的:如何證明『所有』的行為都受這推論而來的因果律支配。我們可以說,在史基納理論深深吸引吾人之際,若我們也以他那嚴格的科學方法來檢視其結論的話,將會發現史基納也取了一個巧,把吾人從引人入勝的行文中帶到另一個地方去了。
第三點,史基納認為一切行為都是環境變量發生作用的結果,這一點就更缺乏時正的精神而自相矛盾了。首先同卵雙胞胎的研究告訴我們,即使一出生即將他們分開,受完全不同的環境刺激,其二者的差異性仍小於一般人。另外,接受同樣訓練學習的不同人,在最後的表現上所呈現的差異性也絕不是僅僅環境就能解釋或改變的。因此,環境固然起著一定的影響作用,但絕不是如同史基納所言決定一切。
還有就是人與其他動物間做的推論。首先史基納的大量實驗是以動物為對象的活動,其次,他也認為人的「本質」仍有許多是未知的部分,仍有待我們以科學的研究方法去加以闡明,但就在人的本質還未被其完全認知,人與動物間的有無差異還未被確定之前,史基納已先倡言環境決定個人,這樣的人與其它物種間的一致性推論可否能成立?
最後是關於環境決定論這個核心。環境對行為的決定性力量的確是不容忽視,但我們也從不同的研究可以認識到其它行為的影響因素,最為吾人熟知的就是遺傳。借用班德拉的話來說:「行為理論必須考慮到決定行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兩方面條件,而不能只顧及某一方面的行為變量。」 「行為取決於人和環境的互動,而不是兩者中的單獨哪一個因素。」
我想,人類行為固然受環境重要的影響,但也有其它重要的方面不是環境所能左右的,而是真正的遺傳影響。
萊斯力‧史帝文生的話也值得摘錄做為另一註腳
    「一般決定論的論點認為,每一件事都有一套充足的前因。那麼即使這一論點是正確的,但我們仍可以將那些既包括原因又包括人的選擇在內的人類行動看成是“自由的”。自由行動這一概念,肯定不是指這一行動沒有原因,而是指這一行動是人選擇的結果。即使這些選擇本身是有原因的,但我們仍可以認為人對自己所選擇的行動應當負責。」
最後,誰來掌握文化設計與環境控制?文化設計者依據什麼基礎來斷定好與壞?如何防止老大哥的出現?雖然史基納在《桃源二村》中具體而微的表現出小國寡民、其樂融融的位來景象,但如果考慮波普爾在「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的種種批判,我們是有理由擔心的。
雖然有人認為史基納談文化設計是撈過界的行為,但我覺得這本書中隨處都散發著作者身為科學實驗者的叡智,在字裡行間都可以感覺到他對社會與個體的是具足關懷的。

※史基納的「行為技術」主要靠強化,尤其是「積極的」強化而不是「消極的」強化。
※《超越自由與尊嚴》:由於行為科學採用的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手段,傳統上視為應對行為負責的行為者被環境所取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