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得愈小,不同文化間的互相影響往往是迅速而直接的,同樣一件事可能有許多不同的看法,因此民間有很強的溝通意願,對於不同「意見」的需要量隨之大增,大眾傳播工具為了省時省事,往往直接諮詢與披露學者及專家的「意見」,以為上下溝通的管道。在學術圈中,社會及行為科學家是最喜歡公開發表意見的一群,物理及生物學家在此種對比之下,則顯示出他們默默耕耘的本色。
有些人認為心理學研究都是不實際的,這是因為本國的心理學家大部份隱居在大學校園,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這與已開發國家中心理學家的分配大不相同,除了教學工作外,心理學家可推廣心理學知識水平,這類怍法如美國的「科學美國人」、「今日心理學」,本地的「科學月刊」、「健康世界」等,可以說是此類作法的典型代表,這可以相輔相成,用心理學的分析角,來看各色各類困擾人心的個人或社會問題。
貳、心理分析與文學藝術─評介「蒙娜麗莎的微笑」
「蒙娜麗莎的微笑」這本書原名「黎奧那多」,原作者是弗洛依德,譯者為亞倫‧泰森。「黎奧那多」即達文西的本名,達文西是一個多方面的天才,他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在繪畫方面,他在科學方面的天賦是常被忽略的,他工作的瘟勁很有名,他畫「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畫蒙娜麗莎花了四年。他對性方的問題極端厭惡,他有這樣的信念:「如果一個人對一件事的性質沒有通盤的瞭解,就沒有權利去愛或恨它。」他的感情控制降服於研究的本能之下,他並沒有愛與恨,而是詢問他自己有關他所要去愛與恨之對象的起源與重要性。他在愛與恨的範疇之外,他在考查而不在愛。在這裡,研究傾向在某個程度說來是強迫性的,並且取代了性活動;但是由於心理過程完全不同,精神官能症性質顯現不出來。
當他似乎是在追求其他男孩子,並作們的愛人時,他事實上是在逃離其他能會造成對母親不忠的女人,達文西所畫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如此的令人難忘,如此迷人,我們可以猜想這種畫即是他對他母親凱特里娜的懷念。
這本書有四大貢獻:
一、它第一次對一位極偉大的藝術家出心理分析式的剖析,他對偉大藝術家的生平事蹟、特殊個性都有極深的研究和涉獵,所以能寫出這一篇連接藝術與心理分析的撼世巨著;直到一九二八年,他才又寫出「杜思妥也大斯基與弒父」,一九三八年寫出「摩西與神教」。
二、佛洛依德第一次利用一個藝術家孩童的經歷和孩童時的回憶,來分析此人後期作品的表現,這項作法史無前例的。
三、此書第一次提出嬰兒性探知期被性壓抑終止時所產生的轉變,此發現使得後來的心理學家也應用為心理分析的重要工具。
四、此書第一次提到父母親與宗教的關係。
不過,本書也有幾個缺點:
一、在這本書內,佛洛依德討論了「蒙娜麗莎的微笑」、「聖安娜及其他兩人」、「麗達」、「施洗老約翰」當中的秘密,可是於其他畫中的特性及作畫的情形卻沒有討論到,對這些資料,我們也期望知道。
二、佛洛依德多次提到達文西的藝術才華後來轉變為研究上的興趣,可是他卻沒有說明為什麼,對於達文西來說,如此重要研究性才華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是一種本能嗎?那麼它後來才出現又是什麼緣故?可惜佛洛依德都沒有告訴我們。
三、雖然佛洛依德一再提起達文西想念他的生母,受她影響很大,可是他分析的卻是「蒙娜麗莎的微笑」,而不是蒙娜麗莎這個人。那麼微笑在一個人心目中所佔的地位又如何?佛洛依德提到的達文西的早期回憶也沒有任何有關微笑的部份?這之間是否還不夠圓滿?
四、 是否每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其天賦的由來都與性心理有關?他們的性心理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參、沒有自由的人─心理學家斯金納其人其事
「自由與尊嚴這兩個概念,過去對人類的進步有極大的貢獻;但在今日,它們妨礙人類的生存。」斯金納說出這句話後,批評漫罵從四方飛來。但一九七一年出版的「超越自由與尊嚴」暢銷全球,擁護者稱之為本世紀最重要的著作,反對者則視之如毒蛇猛獸。
這些熱烈的評論,使人想起一九四八年斯金納出版的「第二個華爾騰湖」的情形,在那樸素的梭羅式生活中,人們只花最少力量從事生產,其餘時間全用在知識及藝術的探求上,那裡的生活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但它是人為設計的。這種控制的思想,當然立刻激怒了許多人。
以下評析其所說的話:
一、超越自由與尊嚴:這本書是第一次稍微清楚地將他對「拿心理學來控 制人」的觀點傳播給心理學界以外的人─或者應該說是,傳播給所謂「斯金納心理學派」以外的人。這本書的主要目的,該說是鼓吹利用心理學來改變社會、設計文化,其主要內容,可以用以下幾點來描述:
1.今日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不可能只用物理、化學、生物等的科技來解決。
2.我們對行為已有初步的了解,決定行為的因素在於環境,當我們對於人類與環境的關係逐漸了解時,我們就漸漸拋棄思想、心靈、感情、性情等不可捉摸的概念,而轉向能夠操縱的環境,藉之改人類人的行為。
3.人類既然是完全由環境控制的,那麼自由一詞再沒有任何意義了。行為科技並沒有妨礙人類的自由,因為人類本來就沒有自由意志可言。
4.因為自然環境的關係和人類行為的本質,我們最容易學會的控制方法是處罰威脅諷刺之類的恐怖政策。於是,人為的控制大部份都是可憎的。
5.人類既然完全由環境控制,則不論他多麼棒、多麼成功,他自己本身並不曾貢獻什麼力量,因此尊嚴也者,只不過是個神話而已。
6.我們愈不瞭解一個人是受到外界環境控制時,他愈顯得愈有尊嚴。行為科技的進展剝奪了我們受到讚賞的機會,因此為了保持尊嚴,人們拒絕接受行為科技。於是,尊嚴變成了現代人的包袱。
7.自由與尊嚴的概念,認為人是自主的,好人應受到讚賞,壞人應受處罰,每個人路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由與尊嚴」使我們社會大量使用處罰的方法,而這正是使得人類悲慘的原因之一。
8.自由與尊嚴的概念,使我們僅只採用不太有效的控制方法。
9.即使擁護自由與尊嚴的人贊成前面八個觀點,即使他們瞭解行為科技能夠帶給人類更高的成就,能夠更有效的降低嫌惡後果,他們還是反對他的使用,理由是所謂的價值問題。「誰來決定要把社會造成什麼樣子?」「什麼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
10.並沒有什麼叫做「價值判斷」的東西,因為人類沒有自由意志去選擇。
11.當我們使用行為科技設計文化時,由於文化進化的法則,設計者會以文化的延續為目標。當一個文化,不論為了什麼理由,使得它的份子致力文化的延續時,它就會有更大的生存機會。
二、行為主義:要批評斯金納這本「超越自由與尊嚴」,似乎只有從「人類行為完全由環境控制」這觀點著手。這種主義當然容易受到批評。你可以問:「有什麼證據可以證明人類沒有精神力量?」「有什麼證據證明人類完全由環境決定,一點自主的力量也沒有?」
他曾說:「行為主義是一種觀點,它使我們能有效的用實驗方 法研究人類行為。它是一種針對我們的研究對象而發展出來的工作假設。對這麼一個假設,我們或許要對它闡釋得更清楚些,但不需要爭辯。方我完全相信這個假設將來會成功─並不是說它會被證明是對的,而是說它可提供一條大道直達成功的人類科學。
他的這種決定論觀點當然很難為一般人所接受─包括許多心理學家。
三、尋求行為的規則性:巴夫洛夫的研究使他認為:只要控制外界情況,就能見到規則性。
四、鴿子神風特技隊:斯金納訓練的鴿子比當時的導航系統更精確,但物理學家並不心服。
五、行為控制:鴿子及狗的訓練,使他在一九四八年出版完全利用環境來控制人類行為的科幻小說「第二個華爾騰湖」。回哈佛後,一九五三年出版「科學與人類行為」。一九五七年出版「強化安排」。
六、心理學的應用:教學機是根據語言行為分析發展出來的。一九五三年,他去參觀三女兒的上課情形,「整個情境突然顯得非常荒謬。教室裡面坐的是二十個非常珍貴的生物,但教師所做的,幾乎違反了我們所有知道的學習程序。」他開始研究如何教學。一九五四年,在一個心理學會議上他發表了「學之理,教之藝」這篇演講,同時示範了一部兒童拼字及算術的機器。
七、沒有自由的人:斯金納在一九六九年出版的「酬置情境:一個理論分析」中說,要瞭解動物和環境的關係,至少必須注意三個方面: (一)行為發生時外界的狀況,(二)行為本身,(三)行為所產生的後果,這三者的相互關係,叫做「酬置情境」。在他的分析之下,他為決定行為的因素不是任何精神力量,而是環境─促成強化與學習的環境。
斯金納告訴我們:人類的確是受到環境控制,但我們必須記得,這個環境大部份是他自己製造出來的。科學研究使我們能見到令人興奮的可能性。我們還沒見到人能使自己達到多偉大的成就。
肆、沒有心的心理學:
斯金納是屬於行為學派的一位心理學家,早年師承英國專技哲學家羅素、美國行為學派創始人華特生、俄國生理與心理學家巴夫洛夫。
我們對人類行為的認識的確還太少,我們一直沒有一個良好的一般行為理論。佛洛依德的概念是應用最廣的理論,而近年來,「行為實驗分析」的主要建構者是斯金納。他們是行為論者,不談心靈、思想、動機、信仰,他們摒棄所有與「心」有關的概念。他們是所有心理學派別中最成功的一支。其特徵如下:
一、他們認為行為科學的最基本研究數據,是一個行為在某時間出現的或然率。他們還發現,影響行為出現率的最主要因素是行為所產生的效果。
二、他們認為,一個最重要的課題是要研究出所有可以改變行為出現率的因素。他們的研究常常可以直接出控制行為的技術。
三、他們認為「行為」本身就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四、「行為實驗分析」的研究者對科學的發展似乎抱著一種按步就班、不慌不忙的態度。別人常常批評他們把事情過份簡化,認為他們忽略許多重要的現象。但這些 研究者並不急於將複雜的現象納入「行為實驗分析」的系統中,他們認為隨著科學的進展,自然能觸及複雜的現象。
以下舉一些人類行為的例子:
ÿ 應行制約:動物(包括人)有些肌肉活動及腺體活動和外界刺激有很穩定的關係,這些外界的刺激叫做「非制約刺激」,這些行為叫做「非制約反應」。這種刺激反應的關係叫做反射,反射動作大多和維護體內物質有效運用有關,或是可保護個體不受外來的傷害。望梅止渴含著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原則,一個本來與某反射作用無關的刺激,若與「非制約刺激」反覆成對出現,它可以引發非制約反應很類似的反應。這個本來無關的刺激,叫「制約刺激」。這個新的關係叫做「制約反射」,我們把反射中所包含的行為通稱為「應行」。不論是什麼樣的刺激效果,幾乎都可以經由「應行制約」的程序(有系統的使二刺激配對出現),將它部份地轉移過去。
ÿ 效行制約:大部份不屬於反射的行為,決定行為是否出現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此行為所產生的效果,我們稱之為「效行」,使得效行出現率提高的程序為效行制約。和我們生活最有關的行為都屬效行。
通常心理學家根據這些效果對為的影響,將之分為三類:
u 正強化物:設事件甲隨著某效行出現,若我們發現後來在類似的情況下,該效行的出現率提高了,我們就稱甲為「正強化物」。有一點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完全根據它對效行的影響來定義的,凡可以提高其出現率的,就叫做「正強化物」;並不是說「他可以使人得滿足,所以叫做「正強化物」」。滿足與否,和定義無關。
u 負強化物(嫌惡刺激):設某「效行」所產生的效果移去事件乙,若我們發現,該效行的出現率提高了,則我們稱乙為「負強化物」或「嫌惡刺激」。
u 無效果與中性刺激:指效行沒產生任何效果,它的出現率就會很低,或是不再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份的行為都是受到「間歇強化」,而不是「每次強化」。
由於「行為實驗分析」的發展極為迅速,可能會有更新的理論來取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