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2012

經典常談 朱自清


《說文解字》第一
1.象形、指示、會意、形聲,都是造字的條例;......轉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條例。
2.「名」該只指聲音而言。......象形的字該叫做「文」....「字」是「孳乳而漸多」的意思。
3.正書本也是扁方的,到陳隋的時候,漸漸變方了。到了唐代,又漸漸變長了。這是為了好看。


《周易》第二
4.伏羲氏恐怕壓根兒就沒有這個人,他只是秦漢間儒家假托的聖王。至於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後才有的。
5.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龜甲是很少的。......到了周代......有了筮法,做為卜法的輔助。......筮法可以說是一種巫術,是靠數目來判斷吉凶的。
6.筮法比卜法簡便得多,但起初人們並不十分信任它。直到春秋時候,還有「筮短龜長」的話【案:《左傳‧僖公四年》】。那些時代,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還得用卜的。
7.《周易》原只是當時一部切用的筮書。
8.早期的儒家還沒有注意這部書。......《周易》變成儒家的經典,是在戰國末期。那時陰陽家的學說盛行,儒家大約受了他們的影響,才研究起這部書來。那時候道家的學說也盛行,也從另一方面影響了儒家。儒家就在這兩家學說的影響下,給《周易》的卦爻辭做了種種新解釋。這些新解釋並非在忠實地確切地解釋卦爻辭,其實倒是藉著卦爻辭發揮他們的哲學。這種新解釋存下來的,便是所謂《易傳》。
9.《易傳》中間較有系統的是彖辭和象辭。彖辭斷定一掛的涵義──「彖」就是「斷」的意思。象辭推演卦和爻的象,這個「象」字相當於現在所謂「觀念」。
10.《繫辭》是最重要的一部《易傳》。這傳裡借著八卦和卦爻辭發揮著的融合儒道的哲學,和觀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價值,抬高了它的地位。
11.儒家的《周易》是哲學化了的,民眾的《周易》倒是巫術的本來面目。


《尚書》第三
12.《尚書》是中國最古的記言的歷史。......儒家所傳的「五經」中,《尚書》殘缺最多,因而問題也最多。
13.今古文之爭是西漢經學一大史蹟。所爭的雖然只在幾種經書,他們卻以為關係孔子之道即古代聖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實也是幌子,骨子裡所爭的還在祿位與聲勢;當時今古文派在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14.《古文尚書》學直到賈逵才真正開始;從前是沒有什麼師說的。
15.王肅......偽做了一部孔安國的《古文尚書》......只看宋以來儒者所口誦心維的「十六字心傳」【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正在他偽作的〈大禹謨〉裡,便見出這部偽書影響之大。
16.其實《尚書》裡的主要思想,該是「鬼治」主義,像〈盤庚〉等篇所表現的。
17.元代的吳澄才斷然的將伏生今文從偽古文分出,他的《尚書纂言》只注解今文,將偽古文除外。
18.清中葉的丁晏,著《尚書餘論》,才將真正的罪人王肅指出。

《詩經》第四
19.詩的源頭是歌謠。......歌謠可以分為徒歌和樂歌。......重疊可以說原是歌謠的生命,節奏也便建立在這上頭。字數的均齊,韻腳的調協,似乎是後來發展出來的。有了這些,重疊才在詩歌裡失去主要的地位。
20.合樂的時候,往往得增加重疊的字句或章節,便不能保存詩歌的原來樣子。
21.以史證詩的思想,最先具體地表現在《詩序》裡。......以史證詩似乎是《小序》的專門任務。......到了鄭玄,才更詳密地發展了這個條理。
22.風、雅、頌......照近人的研究,這三個字大概都從音樂得名。
23.賦、比、興的意義,說數最多。......比、興雖都是曲折成義,但興在發端,往往關係全詩,比較更重要些。

三禮第五
24.......「天地君親師」......荀子只稱這些為禮的三本【案:禮論篇】;大概是到了後世才宗教化了的。
25.從來禮樂並稱,但樂實在是禮的一部分;樂附屬於禮,用來補助儀文的不足。......歌詞就是詩;詩與禮樂也是分不開的。
26.古代似乎沒有關於樂的經典,只有《禮記》裡的〈樂記〉,是抄錄儒家的《公孫尼子》等書而成,原本已經是戰國時代的東西了。
27.《禮古經》以亡佚......《儀禮》可以說是宗教儀式和風俗習慣的混合物;《周禮》卻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背景可以看出是戰國時代;但組成了整齊的系統,便是著書人的理想了。

《春秋》三傳第六
28.「春秋」是古代記事史書的通稱。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舉行,所以記事的書用這個名字。
29.《春秋》可是一部信史......是我國現存第一部編年史。......也是我們第一部通史。所記的齊桓公、晉文公的霸迹最多;後來說「尊王攘夷」是《春秋》大義,便是從這裡著眼。
30.古代史官記事,有兩種目的:一是徵實,二是勸懲。......三傳特別注重《春秋》的勸懲作用,徵實與否,倒在其次。......公羊、穀梁兩家全以解經為主,左氏卻以敘事為主。......晉范寧作《穀梁傳序》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這是句公平話。
31.杜預作《春秋序》,論到《左傳》,說「其文緩,其旨遠」;「緩」是委婉,「遠」是含蓄。這不但是好史筆,也是好文筆。


四書第七
32.將朱注《四書》定為科舉用書,是從元仁宗皇慶二年﹝西元一三一三﹞起的。
33.程顥、程頤兄弟...說《大學》是孔門的遺書,是初學者入德的門徑。......《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的書。......照近人的研究,《大學》的思想和文字,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荀子學派的著作。《中庸》,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貫,......照近來的看法,中段也許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發揚孔子的學說......。首尾呢, ......發揚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著者大約是一個孟子學派。

《戰國策》第八
34...《戰國策》是漢代劉向編定的,書名也是他提議的。但是在他以前,漢初著名的說客蒯通,大約已經加以整理和潤飾,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漢書》本傳裡記著他「論戰國時説士權變,亦自序其說,凡八十一篇,號曰《雋永》」,大約就是劉向所根據的底本了。
35.所謂戰國時代...的二百零二年【案:西元前四0三~二0二】,而戰國的名稱也是劉向在這部書的序裡定出的。

《史記》《漢書》第九
36.《史記》創了「紀傳體」......體例有五: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37.司馬遷的史觀是以人物為中心的。
38.《漢書》的名稱從《尚書》來,是班固定的。......他以斷代述史......後來的正史都以他的書為範本,名稱也多叫做「書」。......世家一體...併入列傳...「書」改為「志」...增加了《藝文志》敘述古代學術源流,記載皇家藏書目錄......《藝文志》的底本是劉歆的《七略》。......這是後來目錄學家的寶典。


諸子第十
39.諸子都出於職業的「士」。......孔子是第一個將學術民眾化的人。他又帶著學生,周遊列國,説當世的君主;這也是從前沒有的。
40.孔子的政治學說,是「正名主義」。
41.如佳和墨家其實都是守舊的,不過一個守原來上層社會的舊,一個守原來下層社會的舊罷了。
42.老子、莊子的學說似乎便是從這裡【案:楊朱】出發,加以擴充的。......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的。這是老學的根本思想;也是莊學的根本思想。
43.名家....惠施派說...「合同異」......公孫龍...說...「離堅白」
44.儒、墨 、道各家有一個共通態度,就是托古立言......不托古而變古的只有法家。......他們中間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
45.喪、祭用......禮、樂專家後來淪為儒士;巫祝、術數專家便淪為方士。......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於方士。古代術數注意所謂「天人之際」,以為天道人士互相影響。戰國末年有些人更將這種思想推行起來,並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鄒衍......創為「五德終始」說。......木勝土,金勝木,火勝金,水勝火,土勝水,這樣「終始」不息。
46.現在所傳的諸子書,大概都是漢人整理編定的;他們大概是將同一學派的各篇編輯起來,題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統的著作。《呂氏春秋》卻不然,它是第一部完整的書。


辭賦第十一
47.「離騷」是「別愁」或「遭憂」的意思。......「美人香草」從此便成為政治的譬喻,影響後來解詩作詩的人很大。漢淮南王劉安作《離騷傳》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是《離騷》的確切評語。
48.《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約漢人才合在一起,給了《九章》的名字。
49.《離騷》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參差不齊為主。「兮」字足句,三百篇中已經不少;句逗參差,也許是「南音」的發展。「南」本是南樂的名稱;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該與風、雅、頌分立為四。【案:四始】
50.大概「辭」是後來的名字,專指屈、宋一類作品;賦雖從辭出,卻是先起的名字,在未採用「辭」的名字以前,本包括「辭」而言。
51.荀子的《賦篇》是最早稱「賦」。......可以說是「隱」的支流餘裔。......《賦篇》總題分咏,自然和後來的賦不同,但是安排客主,問答成篇,卻開了後來賦家的風氣。
52.荀賦和屈辭原來似乎是各的;這兩體的合一,也許是在賈誼手裡。......賈誼以後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響,但已漸有散文化的趨勢。


詩第十二
53.漢樂府....這種新調子有兩種:「楚聲」和「新聲」。......新聲出於西域和北狄的軍歌。......楚聲裡也有整齊的五言,楚調曲裡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頭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這就是五言詩的源頭。
54.《古詩十九首》......都是漢末的作品。蘇、李詩...大約也和「十九首」出現在差不多的時候。......鍾嶸評古詩,「可謂幾乎一字千金」......合於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到唐為止,這是五言詩的標準。
55.真正奠定了五言詩的基礎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個用全力作五言詩的人。....他的詩充滿了這種悲憫的情感,「幽思獨傷心」一句可以表見。
56.晉代詩漸漸排偶化、典故化。......陶淵明是第一個將田園生活描寫在詩裡......詩也不妨說理,但須有理趣,他的詩能夠做到這一步。......謝靈運是第一個在詩裡用全力刻畫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說是第一個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陶是寫意,謝是工筆。
57.齊武帝永明年間〈西元四八三~四九三〉,「聲律說」大盛。...到了梁簡文帝,又加新變,專咏艷情,稱為「宮體」。
58.唐代諧調發展,成立了律詩絕句,稱為近體;不是諧調的詩,稱為古體;又成立古近體的七言詩。古體的五言詩也變了格調。這些都是劃時代的。
59.沈佺期、宋之問奠定了律詩的體制。....兩聯四句才是諧調的單位,可以稱為周期。這單位後來寫成「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的譜。
60.李白的歌行增進了七言詩的價值;但他的絕句更代表著新制。....大約因為當時輸入的西域樂調宜於這體制......。絕句最短小,貴含蓄,忌說盡。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覺費力,並且暗示著超遠的境界;他給這新體詩立下了一個標準。
61.真正繼往開來的詩人是杜甫。......李白用來抒寫自己的生活,杜甫用來抒寫那個大時代,詩的領域擴大了,價值也增高了。......古體的七言詩到他手裡正式成立;古體的五言詩到他手裡變了格調。從此「溫柔敦厚」之外,又開了「沉著痛快」一派。......他的五言律詩最多,差不多窮盡了這體制的變化。
62.宋詩散文化,到蘇軾而極。
63.王安石已經提倡杜詩,但到黃庭堅,這風氣才昌盛。黃還是繼續將詩散文化,但組織得更經濟些;他還是在創造那闊大的氣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所求的是新變。......他不但創新,還主張點化陳腐以為新;...他不但能夠「以故為新」,並且能夠「以俗為雅」。其實宋詩都可以說是如此,不過他開始有意識地運用這兩個原則罷了。他的成就尤其是在七言律上......。
64.宋人的七言律實在比唐人進步。
65.詩的界說應該隨時擴展;「吟咏性情」「溫柔敦厚」諸語,也當因歷代的詩辭而調整原語的意義。


文第十三
66.現存的中國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辭。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節的 。後來《周易》卦爻辭和《魯春秋》也是如此,不過經卜官和史官按著卦爻與年月的順序編纂起來,比卜辭顯得整齊些罷了。......《尚書》就不同了。......那不但有章節,並且成了篇,足以代表當時史的發展,就是敘述文的發展。而議論文也在這裡面見了源頭。
67.卜辭是「辭」,《尚書》裡大部份也是「辭」。這些都是官文書。......記言記事的辭之外,還有訟辭。......辭原是「訟」的意思,是辯解的言語。......這種辭也兼有敘述和議論......。外交的語言......也稱為「辭」,又稱為「命」,又合稱為「辭命」或「辭令」。
68.卜、《尚書》和辭命,大概都是歷代的雅言。訟辭也許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寫出,而寫出的和說出的雅言,大體上是一致的。......辭命的重要,代表議論文的發展。
69.墨子是第一個注意辯論方法的人。
70.第一種私家著作是《論語》......以記言為主......到了墨子和孟子,可就排鋪得多。......這種記言是直接的對話。由對話而發展為獨白,便是「論」。初期的論,言意渾括,《老子》可為代表......。還有一種「寓言」,藉著神話或歷史故事抒論。......譬喻成了風氣;這開了後來辭賦的路。論是進步的體制,但還只以篇為單位,「書」的觀念還沒有。直到《呂氏春秋》,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統的書。......十二代表十二月﹝十二紀﹞,八是卦數﹝八覽﹞,六是秦代的聖數﹝六論﹞;這些數目是本書的間架,是外在的系統,並非邏輯的秩序。漢代劉安主編《淮南子》,才按照邏輯的秩序,結構就嚴密多了。
71.記事文...《春秋左氏傳》是一座里程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系統的史書。...十二是十二月,是地支﹝十二本紀﹞;十是天干﹝十表﹞;八是卦數﹝八輸﹞;三十取《老子》「三十輻共一毂」的意思﹝三十世家﹞表示那些「輔弼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七十表示人壽之大齊﹝七十列傳﹞,因為列傳是記載人物的。......它的文字最大的貢獻,還在描寫人物。
72.漢代簡直可以說是賦的時代。......賦的特色是鋪張、排偶、用典故。......魏代...往往用上四下六或上六下四的兩句以完一意。所謂「駢文」或「駢體」,便這樣開始發展。
73.梁昭明太子在《文選》裡第一次提出「文」的標準,可以說是駢文發展的指路牌。......他所選的只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之作。「事」是「事類」,就是典故;「翰藻」兼指典故和譬喻。....這是「文」,和經子史及「辭」的作用不同,性質自異。後來梁元帝又說:「吟咏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徴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這是說,用典故、有對偶、諧聲調的抒情作品才叫做「文」呢。
74.這時有兩種新文體發展。一是佛典的翻譯,一是群經的義疏。......﹝翻譯﹞這種新文體一面增擴了國語的詞匯, 也增擴了國語的句式。...另一面,這種文體是「組織的,解剖的」。這直接影響了佛教徒的著疏和「科分」之學,間接影響了一般解經和講學的人。
75.演釋古人的話的有「故」「解」傳「」「注」等。用故事來說明或補充原文,叫做「故」。演釋原來辭意,叫做「解」。但後來解釋字句,也叫做「故」或「解」。「傳」,轉也,兼有「故」「解」的各種意義。......「注」原只解釋字句,但後來也有推演詞意、補充故事的。......漢晉人作群經的注......南北朝人給這些注作解釋,也是補充材料,或推演辭意。「義疏」便是這。......到了唐修《五經正義》,削去玄談,力求切實,只以疏明注義為重。解剖字句的工夫,至此而極詳。宋人所謂「注疏」的文體,便成立在這時代。
76.韓愈......《文選》所不收的經子史,他都排進「文」裡去。......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換去排偶的句子...他的標準...就是「氣」。...也就是自然的音節。...他提出「語氣流暢」﹝氣盛﹞這個標準,卻給後進指點了一條明路。...柳宗元...他的文深幽精潔,最工遊記;他創造了描寫景物的新語。......韓愈雖然開了宗派,卻不曾有意地立宗派;歐、蘇是有意地立宗派。....歐、蘇以後,古文成了正宗。....駢體...轉移風氣的也是歐陽修,他多用虛字和長句,使駢體稍近于語氣之自然。嗣後群起仿效,散文化的駢文竟成了定體。這也是古文運動的大收穫。
77.唐代又有兩種新文體發展。一是語錄,一是「傳奇」,都是佛家的影響。......宋儒講學,也採用這種記言的體制,不過不大夾雜譯語。....從前只有雜錄或瑣記的小說,有結構的從傳奇起頭...這開了後來佳人才子和鬼狐仙俠等小說的先路。它的來源一方面是俳諧的辭賦,意方面是翻譯的佛典故事;佛典裡長短的寓言所給予的暗示最多。...原來只是向科舉的主考官介紹自己的一種門路。
78.到了宋代,又有「話本」。這是白話小說的老祖宗。...「變文」便是「說話」的源頭。...「說話」漸漸發展,本來由一個或幾個同類而不相關聯的短故事,引出一個同類而不相關聯的長故事的,後來卻能將許多關聯的故事組織起來,分為「章回」了。這是體制上一個大進步。......《紅樓夢》...不但是章回小說,而且是近代所謂「長篇小說」了。
79.八股文...又稱為「四書」文...又稱為「制藝」...又稱為「時文」...是推演經典辭意的,它的來源,往遠處說 ,可以說是南北朝義疏之學,往近處說,便是宋元兩代的經義。但它的格律,卻是從「四六」演化的。...經義的格式...明代有兩種大變化:一是排偶,一是代古人語氣。...明清兩代的古文大家幾乎沒有一個不是八股文出身的。...方苞...是第一個提倡「義法」的人。他論古文以為「六經」和《論語》、《孟子》是根源,...這是他的,也是桐城派的文統論。...這些「法」其實都是從八股文的格律引伸出來的。...姚鼐...主張義理、考據、詞章三端相濟。
80.阮元提倡駢文正統論...不成宗派。...曾國藩...中興了桐城派...他才真回到韓愈,而且勝過韓愈...但「古文不宜說理」,從韓愈就如此。曾國藩的力量究竟也沒有能補救這個缺陷於一千年之后。

附錄一  《唐詩三百首》指導大概
1.讀詩所欣賞的便是詩裡所表現的那些平靜了的感情。...節制自己和替人著想這兩種影響都可以說是人在模仿詩。詩可以陶冶性情,便是這個意思。所謂溫柔敦厚的詩教,也只該是這個意思。
2.編者顯然同時在模仿「三百篇」...本書三百一十首,決不是偶然巧合。
3.讀詩首先得了解詩句的文義;不能了解文義,欣賞根本說不上。
4.古近體詩都得用韵,通常兩句一韵,押在雙句末字;有時也可以一句一韵,開端時便多如此。【隔句韵、逐句韵】
5.近體詩的聲調卻有一定的規律;五、七言絕句還可以用古體詩的聲調【近乎語言之自然】,律詩老得跟著規律走。規律的基礎在字調的平仄,字調就是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都是仄聲。...基本的平仄式之一如次:
五律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重複】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除第一句外,重複】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順口順耳是音樂性的,跟古體詩不同,正和語言跟音樂不同一樣。
6.律詩還有一項規律,就是中四句得兩兩對偶。
7.廣義的比喻連典故在內,是詩的主要生命素;詩的含蓄,詩的多義,詩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築在廣義的比喻上。...這些比喻都有三個成分:一、喻依,二、喻體,三、意旨。喻依是作比喻的材料,喻體的被比喻的材料,意旨是比喻的用意所在。......有時全詩是一套事物的比喻,或者一套事物的比喻滲透在全詩裡。
8.典故有一部份原是事物的比喻,有一部分是事迹,另一部分是成辭。...事物的比喻...知道出處,句便多義,詩味更厚些。......引用是基和成辭不然,得知道出處,才能了解正確。
9.全詩用典故最多的,本書中推杜甫的《寄韓諫議注》一首。
10.在舊體詩裡,有字數聲調對偶等限制,有時更不得不鑄造一些特別經濟的組織來適應。...劉長卿《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輕生一劍知」就是一劍知輕生...一劍知就是自己知;劍是殺敵所用,是自己的一部分,部分代全體是修辭格之一。
11.倒裝這特殊的組織,詩裡也常見。
12.唐代音樂圖畫特別發達,反映到詩裡,便增加了題材的項目。在各種題材裡,「出處」是一重大的項目。
13.到了沈佺期、宋之問手裡,便成立了律詩的體制。這是唐代詩壇一件大事,影響後世最大。
14.所謂復古,只是體會漢魏的作風和借用樂府詩的題目,並非模擬詞句。
15.韓愈繼承杜甫,更使詩向散文化的路上走。宋詩受他的影響極大 。...元稹、白居易...他們不避俗,跟韓愈一派恰相對照,可也出於杜甫。
16.樂府的影響到唐代最為顯著。杜甫的五古便多從樂府變化。他第一個變了五古的調子,也是創了五古的新調子。新調子的特色是散文化。...至於唐人七古,卻全然從樂府變出。這又有兩派。一派學鮑照,以慷慨為主;另一派學晉《白紵歌辭》等,以綺絕為主。...七古體夾長短句源也是散文化的一個方向。
17.律詩出於齊梁以來的五言詩和樂府。...對偶在中間四句...這兩組對偶又得自有變化,如一聯寫景,一聯寫情,一聯寫見,一聯寫聞之類,才不致板滯,才能和上下打成一片。...這其中變化很多,很複雜。...七律對偶用倒裝句,因果句,到晚唐才有。...晚唐律詩著重一句一聯,忽略全篇的組織,因此後人評論律詩,多愛摘句
18.絕句不是截取律詩的四句而成。五絕的源頭在六朝樂府裡。...七言四句的詩,唐以前沒有,似乎是唐人的創作。五七絕都能歌唱,七絕歌唱的更多...唐人絕句有兩種作風:一是鋪排,一是含蓄。...所謂鋪排,是平排〈或略參差...〉幾個同性質的印象,讓它們集合起來,暗示一個境界。這是讓印像自己說明,也是經濟的組織,但得選擇那些精的印象。後者是說要從淺中見深,小中見大;這兩者有時是一回事。含蓄的絕句似乎是正宗...論七絕的稱含蓄為「風調」。...這也配合著七絕的曼長的聲調而言,五絕字少節促,便無所謂風調。
19.明清兩代論詩家推舉唐人七絕壓卷之作共十一首,見於本書的八首。就是:王維《渭城曲》,王昌齡《長信怨》和《出塞》,王翰《涼州曲》,李白《下江陵》,王之渙《出塞》〈一作《涼州詞》〉,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杜牧《泊秦淮》。...八首詩的末二語...都用否定語作骨子,所以都比較明快些。
20.當時為人傳唱的絕句見於本書的,五言有王維的《相思》,七言有他的《渭城曲》,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和《長信怨》,王之渙的《出塞》。...除《長信怨》外,四首都是對稱的口氣,...歌詞用對稱的口氣,唱時好像在對聽者說話,顯得親切。絕句用對稱的口氣特別多;有時用問句,作用也一扳。這些原都是樂府的老調兒,絕句只是推廣應用罷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