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011

暗示教育法 多湖 輝


1. 不須提醒孩子用功
母親相信「我的孩子一定會用功」,這是培養孩子用功的第一步。
將孩子當高材生看待,漸漸地,孩子就會成為高材生。
在孩子的心中樹立用功必有收穫的具體印象。
對付不用功的孩子,不要給予任何讀書的機會。
當孩子抱怨他討厭讀書時,母親不妨刺激他說:「反正你是不會用功的,這點,媽媽早就看出來了。」
「何不出去玩玩」,雖是母親違心之論,但是它會使得孩子心生不安而達到自動用功的效果。
孩子不讀書時,以整理書桌、改變桌上的擺設、或是搬移桌椅的位置,造成他用功的「心態」。
孩子用功的情緒遲遲未起,不妨讓他自己擬定功課程序表。
若為了棘手的科目而陷入低潮,不妨讓他先作擅長的科目。
孩子無心用功,利用抽籤方式引導他讀書。
父母怨罵學校與老師時,孩子不但討厭學校與老師,同時也波及讀書情緒。
2. 逆的孩子不易接受勸告
以第三者的立場道出母親的心聲,可以消除孩子的反感。
親子發生對立時,改以書信或日記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遇到拌嘴時,為使孩子冷靜聽話,應使用較平常更和緩的口吻說話。
先敘述父母的失敗經驗,再入本題,孩子便能接受父母的意見。
勿以命令的口吻,改以建議、商量的方式,孩子更有參與感。
若有很多事需要孩子注意,開始時,不如只限定一事。
強調「你一定辦得到」,使孩子不敢輕易辜負父母的信賴。
告訴孩子「要……做」比「不要……做」,更容易使孩子接受。
孩子做錯事,不要責罵,讓他重新再做,差錯便會減少。
孩子的言行舉止,父母必須時時注意,至於大問題則隔一段時間再提醒他。
以比較方式告訴孩子:「現在固然不錯,將來一定更好」,孩子便會欣然接受。
「散漫不檢點的……」,造成孩子的負面暗示。
3. 一味催促孩子,並非明智之舉
以「先苦後樂」的方式,先向厭惡的功課挑戰。
要求孩子做他不願意的事,可引用其夥伴作為例子。
過分優越的環境,導致孩子學習能力退化。
張貼孩子喜愛的人物或風景,刺激孩子的上盡心。
對低估自己的孩子說鼓勵的言語。
不要對孩子說:「反正……」「早看出……」等言詞,以免打擊信心。
「你替媽媽想想」,這種哀求法有效。
見孩子有反省的跡象,不妨讓他「撲空」
利誘孩子時,需有具體的報酬和印象。
於難得的假期,協同全家郊遊去。
孩子充滿意願時,不論結果如何,先鼓勵鼓勵。
以由衷慶賀的語氣誇獎孩子。
對於自信過高的孩子,殺其銳氣,引起反抗以提高幹勁。
4. 快速消失孩子憤怒的表情
父母限定項目讓孩子從中選擇,滿足其參與感。
裝出答應要求的態度。
耐心聽取孩子的心聲,使不滿的情緒得以發洩。
輕微的不滿,更應重視。
即使孩子的言語可笑,父母也該耐心聽講。
孩子提出無理要求時,給他更大的要求條件「……時才可以」。
以「不行就不行」的口氣,讓孩子自己尋找不行的原因。
單憑善惡觀點,無法矯正孩子的錯誤,需以利害得失誘導感情。
不要全面否定孩子不滿的情緒,即使部分肯定,對孩子還是有益。
「別的小朋友有」,暗示著還有其他小朋友沒有。
設置一處場所供孩子洩恨。
5. 治療「不幹了」病症特效藥
給予孩子近距離的目標「只用功三十分鐘」
休息時間,委派小任務。
讓孩子每天擁有一件輕鬆易做的事。
休息時間,吃些點心宵夜。
「中斷效果」有益用功讀書。
見孩子讀書疲倦時,提供適當運動。
孩子抱怨「讀書太辛苦」,不可贊同,須舉例排除。
孩子精神渙散時,對他下最後通牒「此時不用功,更待何時。」
「別怕失敗」,鼓勵孩子迎接挑戰。
與種類不同的科目組合,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孩子厭膩時,以改變桌位的方式,刺激他上進心。
6. 於關鍵時刻發揮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力量
告訴害怕失敗而不安的孩子:「人總有犯錯的時候」。
「只不過是考試罷了」,能放鬆因考試而緊張的情緒。
「考完試後媽媽帶你到……」改變孩子觀點的方法。
孩子興奮過度時,母親應以慢步調配合。
於時間緊迫時,將一小時改說六十分鐘,可以減輕心理負擔。
在孩子為失敗而擔心害怕時,多給他誇獎鼓勵。
陷入低潮,面臨崩潰的孩子,給予簡單易做的題目,紓解心中的劣勢。
孩子有怯場的跡象時,讓他做指部塗鴉動作,消失緊張。
深呼吸可使孩子消除緊張不安的情緒。
母親故意說錯話,消除孩子的怯場症。
送給孩子一個香火袋,鎮壓怯場的心情。
引導孩子說出心中的感受,有助於緊張的消除。
滿足與緊張無關的小要求,可以紓解緊張氣氛。
7. 在短時間內使成績不斷改善
編排功課表,不要明顯劃分時間段落。
使鬧鐘在孩子心中成為默鐘。
孩子意志不集中時,讓他聽聽時鐘「滴答」聲。
孩子讀書無法專心時,讓他唸出功課的內容。
孩子讀書沒幹勁,可以不斷改變作息時間,激發幹勁。
「只此一次,下不為例。」使孩子自動集中注意力。
培養孩子幫忙做家事的習慣。
孩子不能專心準備應考,不妨勸他猜猜考題。
在讀書前,舉行固定的儀式,幫助孩子進入集中狀況。
孩子舉措不定時,不防讓他樣樣嘗試。
無法集中精神的孩子,訂計劃時針對數量而非時間。
8. 孩子不再訴苦埋怨
孩子為兩個目標舉足不定時,藉著問話,將你希望的目標置放後面,引導他選擇後面的目標。
面臨升學和就業的抉擇,父母應以「你的志願是私立或公立」的方式,引導他走向升學之路。
孩子進退維谷時,安慰他:「即使A不行,還有BC。」
孩子不知該填選公立或私立的志願時,武斷地告訴他:「選擇….的學校」
孩子在擔心時間不夠的情況下,讓他知道「人只有在緊急時刻,才能發揮潛力。」
孩子不滿現狀,心中有「更……」的意識時,父母必須提醒他:「到此為止,沒有比它更……」。
故意不理會孩子,切斷他的迷惑及依賴心。
每天早晨,讓孩子用力打開門窗。
閱讀漫畫或幽默小說,也是斥退消極的方法。
9. 擊退消極蟲
讓孩子在家人面前宣佈目標,造成自動向困難挑戰的心態。
柔道及劍道,不但可以強身,而且可以振奮精神。
孩子情緒滴落時,加快他的生活腳步,造成積極的氣氛。
養成大聲說話的習慣。
個性內向的孩子,偶然讓他第一個到學校。
凡是猶豫不決的孩子,盡量讓他結交個性積極的小朋友。
養成孩子寫大字的習慣。
物對精神萎靡的孩子做「無精打采」的負面形容。
上餐廳吃飯時,讓他冒個小險,自己點從未吃過的菜。
不擅長領導的孩子,培養他下意識幫忙家事的意願。
為使孩子活潑發言,避免問他能夠以「是」或「不是」回答的問題。
即使最後結果需要由父母親裁決,還是應該問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受人誇獎意料之外的優點,會自我膨脹而變得活潑。
10. 以一推十
偶爾選擇孩子一定會做的題目,讓他體會「成功」的滋味。
孩子為困難的作業煩惱時,故意忽略答錯的部分,誇獎答對的部分。
不針對結果,改而誇獎過程,就能培養「肯做就做得好」的自信。
為了避免責罵變為負面的影響,責罵前先誇獎一番。
誇獎優點的「鼓勵主義」比責難缺點的「挑剔主義」更容易培養孩子的自信。
限制孩子「只能考上一流學校」,孩子就會產生考上二流學校的能力。
「這孩子真差勁」,這句話使得孩子真的變差勁。
見自己相關的人、事受辱,孩子會有如同身受的感覺。
在第三者面前數落孩子其傷害比直接挨罵更大。
掌握一丁點的運氣,反覆恭賀他「好運當頭」,孩子會欣然相信自己正是福星高照。
對前途毫無信心的孩子,讓他回顧過去的種種成績。
11. 勿讓孩子藉口說「我辦不到」
開口不離「務必」「絕對」,孩子的自卑感會逐漸淡化。
為了只考五十分「而已」而喪氣的孩子,應該鼓勵他說:「你的成績『竟有』五十分。」
說「差勁」時,必先附上「因為…………」的限定條件。
眼光朝向「可能成功的部分」,不在朝向「可能失敗的部分」
將孩子的缺點當優點重估,有減輕自卑感的作用。
多讓孩子看以自卑感為契機,成就大事的「偉人」傳記。
於喪失自信的孩子面前,故意責罵成績優良的孩子,有助於自信心的恢復。
不論事情巨細,使他成為孩子班上耀眼的大事。
孩子失敗或犯錯時,強調「運氣使然」也是方法之一。
12. 缺點快速變為優點
在孩子面前提出其他孩子的缺點,就能收到抑制孩子的效果。
鼓勵他:「缺點越多的孩子,將來成功的機會越大。」
委託孩子擔任矯正別人缺點的任務,有助於本身缺點的矯正。
孩子為缺點煩惱時,父母應該將缺點說成優點。
不要直接矯正缺點,為他消除徬徨於缺點背後的不滿情緒。
孩子連連犯錯,給予相反的暗示––––「再犯一次錯誤」
處罰與威脅的暗示,偶爾必須付諸實行,避免效果淡化。
不要直接指責孩子的缺點,託辭自言自語。
孩子反抗時,不要以長輩的權威壓制他。
13. 同樣一句誇講詞,效果各有不同
母親、父親和祖父母必須具備默契,表現誇獎的真實性。
….….」,藉助地三者說出,有淡化孩子「疑心」的作用。
誇獎前先指出孩子的缺點,有增加真實性的效果。
集中所有優點於一處誇獎,孩子會有全身受誇的感覺。
三點主義有助於誇獎的效果。
孩子受誇時,母親不需靦腆,應欣然承認事實。
孩子做了好事,應該刻不容緩誇獎他。
在他人面前誇獎孩子,孩子異常高興。
設法改變誇獎孩子的對白。
14. 對父母刮目相看
拖延實現需求的時間,引起孩子的謝意。
故意製造誇獎、責罵的機會,在孩子心中產生父母就是評價人的印象。
明知錯在父母,也不可隨意道歉。
宣佈要事,必須以誇張方式表現慎重的「形式」。
母親的嘮叨有襯托父親威嚴的效果。
怒氣南當時,保持沉默。
母親應該擁有「自己的時間」。
無論孩子是否願意,面對面教誨才能顯示父母的威嚴。
保持與孩子眼部同高的位置談話,消除他的壓迫感。
責罵孩子後,表情依然保持嚴肅。
分批告誡孩子的錯誤,讓他知道父母隨時注意其行為。
15. 切斷依賴心,培養自立性
模糊的言詞可培養孩子思考的習慣。
不要搶先說出孩子支吾的話,培養其自我表現的能力。
明白規定幫忙家事的角色,消除依賴心。
盡量攜帶孩子參加葬禮或探病,可避免引起無謂的自殺念頭。
關心孩子好奇的事物。
慎重介紹孩子給客人,幫助他自立。
同時委派多項工作,培養辦事能力。
以毛巾、碗筷等身邊用具,劃清親子之間的所有物。
孩子累了,不是助他一臂之力,而是讓他休息一會兒,培養自力完成的習慣。
以第一人稱稱呼自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