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011

陳迺臣 教育哲學


第一章 從哲學說起
1.我們可以把哲學視為一種理想:對宇宙及人生的完全的了解;而把所有的哲學活動視為趨向此一理想的歷程。(P.6)
2.當我開始明白自己的弱點和無助時,哲學於是產生。(P.8)
3.其他的科學用以站立的基礎或視為成立的條件而不予探討之處,正是哲學家開始下手發問之處。(P.11)
第二章 教育哲學是什麼
1.教育哲學之功能:(1)分析、澄清及描述教育現實,使其本質如實呈現,……(2)用批判與綜合之法,以建構教育的應然,俾成立規準以評鑑教育之現實的得失,並於教育理想的設定中,提出對現實教育改進之道,指出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P.22)
2.人生哲學影響了教育哲學的活動內涵與方向。(P.23)
3.人生充滿各種各樣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哲學家大抵將之分類成四:真理的價值、道德的價值、美學的價值和宗教的價值。(P.23)
4.教育活動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乃是價值觀念與價值體系的形成發展。(P.24)
5.個人的人生價值,會表現在教育活動中,影響教育的實施;而在另一方面,人生的理想也有賴教育來加以實現。(P.24)
6.歐康納(D. J. OConnor)曾指出,所謂教育應該與下列三事有關:
(1)一組技術,用以輸入知識、技能和態度;
(2)一組理論,用以說明或辯護這些技術之使用;
(3)一組價值或理想,具體呈現於目標中,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輸入,是為了達成這些目標,而這些價值或理想也指引了訓練的分量和型式。(P.28)
形上思想(本體論+宇宙論+世界觀)

人生價值論(知識論+道德論+美學+宗教哲學)

教育哲學〔教育本質+教育理想與規準+教育內容+教育方法〕

教育科學 教育實施 他相關科學及人文學
7.教育哲學的研究,首先應該探討形而上學、人生各種價值理論之與教育的關係。其次,也要探討教育與教育科學的關係。再次,還要探討教育哲學與教育科學的關係。這是在教育哲學的外圍來探索教育哲學的相關地位。這是屬於第一部分的研究,著重於其外在的結構。第二部分的研究則是在教育哲學的內部,或說教育的內部來進行,著重於其實質的探索,因而便包括了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內容和教育的方法,亦即所謂教育之歷程的哲學之研究。(P.30)
8.梭爾提士(Jonas Soltis):理想的教育哲學是一種敏感而明智的平衡,世界於下列二者之間的平衡:一是對教育之特有事項,如教學、課程和目標的省思,而另一邊則是比較一般性的、卻仍然與教育有關的對教育之倫理學、知識論、美學等層面的哲學問題的關心。(P.36)
第三章 教育哲學的方法
1.方法與之是發展之間,存在的是一種互動的關係。(P.41)
2.從哲學史的發展看來,每家哲學的建立,都得先建立其方法。(P.41)
第一節 邏輯推論
3.它的使用,有兩個最基本的必要條件:一是要有前提,即某種程度的原理原則,以為推衍的立足之處;地二是要有推衍的規則,即是邏輯,以為演繹過程之根據。如果前提正確,推衍的過程也合乎規則,納麼我們所證知的結果也就正確無誤。(P.44)
4.肯定前項和否定後項的型式是有效的推論,而否定前項和肯定後項則屬無效的形式。(P.47)
5.全稱肯定(A)
全稱否定(E)
特稱肯定(I)
特稱否定(O)
6. (演繹法)通常包含三個主要的步驟:(1)先把問題轉變為典型的邏輯形式;(2)判斷此典型化的形式是否為有效;(3)在把典型化的結論變回到原來的實際生活或問題。
7.穆勒也認為,所有的歸納都是基於這樣的一個信念:自然間的一切變化,都依循著那不變的因果法則。(P.52)
8.歸納法只能建立蓋然的結論。(P.54)
第二節 邏輯分析
9.分析學家最感興趣的是語言及其所包含的意義。他們認為傳統哲學最大的缺點是,語言之錯誤使用所導致的語意上的含義不清,這是各種哲學難題的根源。(P.58)
10. 若有人說,某一字意指某一事物,他實際上並沒有作出任何有意義的表達,除非他能夠同時準確的說明,那是在何種情境或上下文的含義。(P.62)
11. 分析學家的看法是,哲學家應做之事,不在於新事物或原理的發現,而是在於使已有之事物明顯而清晰,或者套用維根斯坦的話,使事物原原本本呈現在我們面前。(P.63)
12. 革新的一個重要步驟,便是對教育的一些基礎重做批判性的思考,特別是對教育基本概念和信念的重新評估,俾可清楚看出「何者值得維護,而何者應該放棄」。(P.63)
13. 根據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謝佛樂(Israel Scheffler)的看法,分析教育的基本觀念這項工作,不但具有「描述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政策的」功能,因為它能夠橫切過科學、實務、和倫理三個層面,清理並解決那些在不同架構中有著爭論或廣被討論的教育問題,進而深刻地影響教育政策的形成。(P.64)
14. 定義的不同,不僅是語言上的差別,而且事實上會造成實務上的不同。(P.66)
15. 在澄清及定義概念的時候,正是為教育方向、價值規準、政策訂定及實施步驟奠下具體實在的基礎。(P.67)
16. 梭爾提士三種分析的策略:
(1)一般特質(屬性)分析(Generic-type analysis):找出一件事物或一個概念的特質或屬性。
A.選擇一個明確、清晰的標準的例子,並選擇一個明顯相反的例子。
B.從那個標準的實例,找出可能的必需特質(necessities)
C.使用正例和反例來測試必需和充足的(sufficient)的特質。
D.依測試的結果,保留合適的特質,修改、或排除那些不合適的特質。
(2)分區分析(Differentiation-type analysis):分辨某依事物的基本意義,以便能更完整地說明某個概念的領域全圖。
A.以實例來尋找某一概念最常使用的標準方法。
B.把這些用法直觀的加以分類,並檢查有否遺漏哪個類型。
C.以明確的標名,加在每一個類別上面,藉以區分。
D.以正例和反例來測試這個分類;可能的話,找出類別與類別之間的關係模式。
(3)條件分析(Conditions-type analysis)
A.找出一個能使X發生或使X出現於某一情境的、可能的必需條件。
B.把上下左右的脈絡改變一下,看看能否找到有此條件卻沒有X出現或X發生的例子。
C.修改條件以適應脈絡,或從以改換的脈絡中找出別的條件,然後在像上述B一般地測試。
D.將已獲得的條件 ,再測試其必需性和充足性。(P.69~P73)
第三節 直觀
(一)現象學方法
17. 現象學的一個基本特質是所謂「簡約」和「暫停判斷」的過程。(P.78)
18. 暫停判斷並不意味著「消失」或「不存在」,但是我要暫時擺脫我任何的意見、判斷和評價,以保持認知上的純粹性。(P.79)
19. 哲學事個人的事,哲學應該源自個人的智慧,是他自證而後推廣以至於普遍性的知識,是一種從一開頭他就有可能去回答的知識,是在每一個步驟,能一自己的絕對的洞識去獲得的知識。(P.81~P.82)
20. 現象學企圖去描述一切知識之基礎的概念的性質,把這些知識奠定在一些絕對確定的基礎上。(P.82)
(二)禪定
21. 木村賢泰:「禪定是一個特殊的心理、生理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心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心注一境,或無波動或妄念起伏的現象;生理方面的顯著現象是呼吸作用,血液循環和心臟跳動的緩慢、微細以至於絕對的停止。」(P.87)
22. 雅斯培:「識見充斥[吾身],亮光將[無明][逼走]。把亮光帶至深奧處乃是修行、禪定及沈思[默想]的共同原則。」(P.87)
23. 智者大師說:發心起行,欲休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這五緣是:(P.88)
(1)持戒清淨
(2) 衣食具足
(3) 閒居靜處
(4) 息諸緣務
(5) 近善知識
第四章 形而上的假設
第一節 緒言
一、萬有本體的探索
1.形上學探討:(1)本體論,(2)宇宙論。
二、宇宙演化規則的理解
三、形上問題的價值
第二節 西方的形上思想
一、蘇格拉底以前
二、柏拉圖
三、巴克萊
四、雅里斯多德
五、洛克
六、笛卡兒
七、休謨
八、懷德海
第三節 我國的形上思想
一、 老子
二、 莊子
三、 易經
四、 周敦頤
五、 張載和朱熹
第五章 人性的發展
第六章 人生的意義
第一節 生活中的價值
第二節 以理性為主導的人生
一、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二、雅里斯多德
三、斯多亞學派
第三節 以道德義務為主導的人生
一、康德
24. 康德很重要的主張是,道德的價值在於行為者的動機。……康德強調的是依照「絕對的命令」來行事,而不是依「假設的命令」來行事。(P.196)
25. 康德曾經歸納他自己的一些道德論點。第一個道德的論點是,一個行動必須是出乎責任心,才有道德的價值。第二個論點是,一個出乎責任心的行動行其道德的價值不在於此行動所欲達成之目標,而是在於其所依循之律則。……第三個論點是,責任心乃是尊重律則之行動的必需成份。……康德的道德思想,一言以蔽之,係以先驗之理性作用,判斷何者當為、何者不當為,然後再以意志貫徹之。(P.198)
第四節 以快樂為主導的人生
一、 自我快樂主義
26.伊畢鳩魯以為,節制慾望以脫離慾望的束縛,是最佳的智慮之一。(P.205)
二、 利他快樂主
26. 英國近代的功利主義,主張的即是「公利」,認為行為之是否道德,其評斷標準在於是否能「謀求最大多數人之最大幸福」(P.201)
27. 穆勒(彌爾)認為,
人類道德的最終約束,尚不是在於外在的力量,而是在於人類的良心,故培養此種道德良心,應為道德教育之終極目標。(P.211)
第七章 教育的本質
第一節 教育本質的特性
28. 人類有什麼樣的需求,便造就了什麼樣的教育的本質;而如此所形成的教育本質的看法,也進一步影響或造就教育的目標、內容和方法。(P.218)
29. 教育本質不是前定的,也不是完全永恆不變的。……會變的是其細部內涵,不變的是其共通特性。(P.219)
30. 梭爾提士說,謝佛樂的教育的語言一書中,曾經把定義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條件式或約定式的(stipulative)定義,……第二種定義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定義。……第三種定義是計畫式的(programmatic)定義。(P.220~P.221)
31. 教育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活動。(P.222)
第二節 教育是什麼
一、教育是一種善意的活動
二、教育是一種價值導向的活動
三、教育是一種教導與學習的活動
32. 教與學的品質,主要取決於(1)教導者的觀念、意願、人格特質及相關領域的專業和專門素養;(2)學習者的需求、意願、學習態度、方法和先行必備能力;(3)相關的軟、硬體設施。(P.229)
33. 什麼是教導呢?分析此一概念,將可以看出它包含了(1)啟發,(2)傳授,(3)解答疑難,(4)討論,(5)諮商等幾個重要的觀念。(P.229)
四、教育是一種獲得成果(成就)的活動
第八章 教育的目的
第一節 教育目的之性質
一、 教育目的是什麼
二、 杜威論教育目的
34. 杜威說:「教育歷程除了它本深以外,沒有其他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P.242)
35. 杜威說,良好的教育目的有三條件:(1)教育目的需建立在受教者原有的活動和需求上(含原有的本能及習得之習慣)(2)目的須能轉變為一個能使活動順利進行的方法;(3)所選定的目的不可過於寬廣而遙遠。(P.243)
三、 皮德思和所爾提士論教育目的
36.教育工作者真正應該在意或認真去思考的,是如何設計那達成教育目的之「程序原理」。(P.246)
四、 教育目的的階層性
37.教育階層關係:(P.249)
人生的理想 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 教育宗旨








教育目標 教育政策

各級學校教育目標

各科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第二節 教育目的之內涵
一、 影響教育目的形成之因素
(一) 形而上的理念(參考第四章)
(二) 完美人格的定義
(三) 理想人生的定義
二、 教育之功能性的目的
(一)發展個體的潛能,達成自我之實現
(二)促進個體社會化及群體之進步
(三)文化德傳遞和創新
第九章 教育的內容
第一節 何謂教育內容
38.課程狹義地說,是整個教導和學習活動之有計畫的安排;廣義而言,則尚包含潛在的、分正式的、非計畫的活動在內,上已論及。課程雖是以教育內容為主的結構體,但嚴格論究,應不僅包括教育內容而已,也蘊涵教育方式和各種軟硬體的支援條件在內。(P.273)
39.理想的情形應是在分化中有統整,而在合科中亦隱然有著學科系統之知識的邏輯脈絡可尋。(P.274)
40.學生在教育的過程中,所受到的教育內容的影響,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課程結構的型式,一是教師個人的風格。對學生而言,後者可能更為切近而直接,但前者的影響也是不能小覷。(P.275~P.276)
第二節 影響教育內容形成的因素
41.工具本身無獨立自存性,它是依附其所屬之目的而存在。(P.277)
42.學生在學習時除了意願、動機不足、學習的方法不良等障礙之外,最常見的困難之一是學習內容或教材的不適當。(P.279)
43.教師首先要建立的觀念是,學生乃是教育的主體。(P.279)
44.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傳遞文化,也孕育新的文化。(P.279)
45.所謂的適應,一方面是調整自己以順應、符合社會的成規和團體的倫理,或者習俗等等。……另一個重要的亦意識,改變環境使更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P.280~P.281)
46.教師之人格特質對於教育的影響,一方面可由班都拉的「範式化」理論來說明,其要旨簡言之是兒童的行為模式嘗試模仿其所心儀或崇拜的人物而逐漸形成的。(另一方面,稟氣不同教學著重之向度也相對不同。)(P.285)
第三節 學校教育內容的重點(P.286~P.291)
一、生存的知能:主要是有關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種族延續的各種知識和能力。
二、生活的知能:主要關係到食、衣、住、行、職業(謀生)活動、興閒活動等方面,目的在提昇生活的品質。
三、道德及精神修養的理念和方法:包含道德觀念的發展、道德意志的訓練、生活中的道德判斷等。
四、社會服務的正確觀念及方法:指公眾生活及公眾事務的直接參與。
五、合理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第十章 教育的方法
第一節 良好的教育方法
47.所謂好的教育方法,意思是說,它能在最經濟的條件下達成最大的預期教育目標,而且產生最小的不良副作用。這個定義主要包含了三個部分,第一是最經濟的條件,第二是最大的預期的教育目標,第三是最小的不良副作用。(P.295)
第二節 興趣與努力
48.教師之影響於學生,可分為計畫中的和非計畫中的兩種。(P.298)
49.影響教師之教育方法及風格的因素:
(1)教師的身心健康
(2)教師的人格特質
(3)教師的人生及教育之價值觀
(4)教師的專業素養及精神(P.299)
50.(引導學生學習的原則)首先,教師要明白以外誘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努力,不是真正有用的辦法。……外誘的增強物往往使學習者從應有的目標的認同中迷失,不但無助於專注,反而分散其注意力。……其次,教師對學習者的了解是非常種要的。……這項了解是教師編選及呈現教材的考慮基礎。……再次,興趣或努力的產生,其關鍵似不在於教學的策略或技巧本身,而是在於教材的選擇、安排以及呈現給學生的方式。(P.301)
51.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做到個體內在成長的需求衝力,與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教材三者一致,才能引發這種自發性的努力。(P.302)
第三節 自由與訓練
52.懷德海認為在教育中,自由與訓練之間的調節和均衡,應該與兒童人格發展的自然律動相符應。(P.303參考懷德海教育的目的)
53.懷德海:「在浪漫階段,重點應該放在自由上面,使兒童能夠自己去看,自己去行動。我的意思是,在浪漫時期發動以前,就強制地給予精密的訓練,將使兒童接納觀念之路閉塞。沒有浪漫,就沒有理解。」(P.304)
54.懷德海:「我們很容易忘記自己在受教者的成長過程當中,指是居於從屬的地位而已;也容易忘記,在他們往後的黃金歲月裡,他們將獨立學習。」(P305)
第四節 教育方法的一些新趨向
55.在古老的方法當中,有兩種值得在此提出來敘述。一個是詰問法,一個是演講法。……(詰問法)的優點是教師並不把結論強加在學生身上,而是由學生自己去尋求比較合理(但不一定是唯一或最後)的解答。在尋求的過程中,學生會對自己的一些信念及知識反覆檢討及澄清。其次,此法可以訓練學生做合理的(亦即合乎邏輯)思考,對於培養明辨是非、獨立判斷的精神及習性應有助益。(P.307~P.308)
56.到了存在主義蔚為風潮,大家才驚覺,學生是個應該被尊重的獨特的個體,他不是代號,也不是名為學校這家工廠生產線上之同一規格的某一個產品。(P.309)
57.人文主義的教學理念
馬丁.布伯
馬斯洛
羅傑士
杜威
羅素
尼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