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2013
流行的風格
昨天買了一雙鞋子,售貨員說這是由德國代理的名牌健康鞋。大約兩年可以送洗一次,鞋底磨到剩四分之一時應該送修換底。
兩年後?這店還在?
流行商品多是名牌,名牌多標榜自己的歷史。但它們的早期歷史總是不為人知且無法證明的;即使可以拿到血統證明,也難以說明當年他們曾是「名牌貨」。尤可畏者:這個時代,假造一張歷史圖說根本不是難事。
這樣的事也在教育中搬演。我們的政策大力推動教改,充斥著滿天的概念、新教育名詞、光怪陸離的花招、名人背書的無聊書籍、地方政府編列了卻花不完的經費所印製的教改手冊。戳穿了冠冕堂皇的語言之後,一切都是消費與政治。
花大錢的中央丟不得臉,於是統計出一堆不切實際的數據,然後從數據上大言不慚的宣示努力有成。是的,錢花的成功,養肥了教育消費市場的製造商,養出了一堆不知所云的名嘴。花了這大把的錢,哪一個關節沒有打通?
地方上天天喊窮,卻在宣揚德政上大張旗鼓,既要與其他地方政府一較高下,自然無所不用其極,管他內容來自何處,總要印刷精美、冊數比別人多、書背比別人 厚;哪一天一個不小心,被別人虛偽的吹捧一下,心花怒放,竟把贗品做真,全縣大肆推動「依此準則施行」。這種官腔最難抵禦,因為動員起來的傳播效果可以打 死任何一個反對者。
學校教師也無法自認災民,只能算被誤殺。因為,上面的官老爺要成果,不得不造假虛應;學校的主官們求績效,不得不挖膿補癰;教育資源的出版商設下甜蜜雙人 床,校長與主任往上一跳,下屬們哪能不學神龜,即使縮著頭也非得撐住綺床不可。既然沒有農民抗爭,也沒有「流民圖」上呈,小民們一味奉承,想討大人歡欣, 在上者自然以為從屬都者都是肝膽相照,義士死知己者流,難免左一個驪山陵,右一個阿房宮。據此,沒有人可以自認災民,唯能稱做誤殺。
當然,如果能夠倖存,被誤認為名師、專家,那就另當別論,搞不好還可以讓晉升高薪階級也不定。
套句後現代主義的話說,這是依樣畫葫蘆的時代,只是畫完還得自行拼湊,孤顯風格,別讓人看出本文來自××的原作。如此,一切OK。說來淒涼,卻是實話。不 信,隨便問一問,以合理念設計?依何原則組織?領域間關聯性為何?統整設計中如何避免重出?如何聯絡?可有因此減少虛耗的講授活動?促動更多探索與體驗活 動?再反過來?這些活動是否真能促成原先的目標達成?你可以發現:不是一問三不知,便是東拉西扯,不著邊際。
我們必須接受資訊時代二手資料的正當性,但是,作為一個進入情境現場的教師,更需要熟思的是:審慎使用二手資訊,免得你誤導我,我誤導他,他則誤盡天下蒼生。
面對教育流行用語時,應當確切分辨: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而「我」選擇什麼?別到了換鞋底時找不著店家。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